“研究性学习”之研究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研究性学习[阅读:782次]

“研究性学习”之研究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研究性学习,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研究性学习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研究性学习的文章。
正文:


工作单位:济南市商河镇中学  周从刚 
邮编  251600邮件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农行资产经营部 骆和梅(转)
电子信箱:mailto:shshnhzcg@vip.sina.com

近期,从教育刊物上看到几篇课文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有些令人不敢苟同。这些方案有一个共同点:先是点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接下来明确让学生研究的课题,最后是旁征博引有关那几个课题的相关资料。当然,教师课前做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准备,无可厚非。但如此见“老师”而不见“学生”,见“材料”而不见“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实在让人感到困惑: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应怎样搞研究性学习,搞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也必将成为教师今后需要下大气力学习、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很久以来,我们习惯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得分的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成了高分低能者、纸上谈兵者,缺乏独立探索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在各类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而大陆本土却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长久以来,语文学科的“定性”问题一直是个问题。几十年旷日持久的争论,终于以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问世暂时平息下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了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之所以倡导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就在于提醒广大教师时刻注意:没有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就不会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就不会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照顾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种“目中无人”的“研究性学习”尽管个人“研究”得有深度、有广度,也与能唤起学生的主动探求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真正的研究性学习相距十万八千里,是新形势下的“满堂究”,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挂羊头卖狗肉。
研究性学习总要弄清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如何评价“研究成果”、如何对待研究性学习。是老师研究为主还是学生研究为主;研究课题如何确定,是老师先预定还是允许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之后,是老师“一言堂”式的拍板还是有“人大”协商通过;课题确定之后,老师对学生是“千呵万护”、“扶上马再送一程”还是密切观察、允许“跌跟头”、“摸爬滚打”;老师是始终站在研究队伍的前头还是有时在前面指导、有时在旁边呐喊助威、鼓掌喝彩、有时在队伍中和学生“同甘共苦”;对于一篇课文的研究,学生最终会获得一些有形的“条条”还是无形的财富——一种精神的愉悦、探究的乐趣;对于研究性学习,老师是抱“速决战”观点还是应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是等同于专业的学术研究还是重在创设研究的氛围、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激发探究的精神。这些问题有了完整、准确的回答后,再开始组织研究性学习才会让人放心。否则,就如同没有取得驾驶执照的人,满载乘客,急驰在高速公路上,那乘客的性命就只有老天说了算了。
我以为,我们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教师为之创设的宽松环境,借助“研究游戏”,获得思维、实践、演说的自由,释放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能再民主一些、轻松一些、宽容一些,坚持不懈地“研究”下去,我们的学生就会逐渐具有研究的品质,从而取得我们所想象不到的研究成果,进而造就我们的“哈佛博士”、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研究。在此,谈出个人的一点看法以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壮一壮声威。不当之处,请各位研究者批评。
         

如果觉得《“研究性学习”之研究》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