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语文教学设计[阅读:659次]

《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语文教学设计,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的文章。
正文: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2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翰牧系难≡裼Ω檬乔骋椎摹㈦谥巳丝诘模谏杼饨嵌壬戏至礁龇矫娑宰髌返男蜗蟆⒂镅院捅泶锛记山屑停宰髌返乃枷肽谌萁衅兰郏市砜忌谧鹬囟鄣幕∩鲜识确⒒印K裕饨诟呖际始椭傅伎沃饕啤犊际运得鳌返囊蠼猩杓疲环矫嫜盗费寮褪璧哪芰Γ硪环矫嫜盗费既贰⒐娣兜亟獯鹬鞴厶獾哪芰Α?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 
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蛔飨晗刚箍?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 ,引导整体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鉴赏:抓住诗眼 知人论世 推己及人 
(一)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二)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三)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互文、夸张;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照应、正衬、反衬。) ①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②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把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是配合音乐的时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是诗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品诗把脉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 ②找准诗眼 ③抓准主旨 ④踩准分点 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 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 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 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 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 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