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http://www.guanggao6.com 09-12语文评课说课[阅读:335次]

《诗两首》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语文评课说课,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评课说课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评课说课的文章。
正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2、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二)信息筛选
听录音朗读,提问:
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2、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六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三)能力提升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分析鉴赏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诗两首》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