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出发,对教材进行彻底的改革(教学论文)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语文教学论文[阅读:109次]

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出发,对教材进行彻底的改革(教学论文)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语文教学论文,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的文章。
正文:


 目前,课程与教材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课程标准过高,有些科目(如语文)要求过于笼统,2、教材形式单一,不能区别对待不同地区的学生(虽然有不同版本,但大致相同),3、内容太多代深,难度依然较大,不利于减轻学生负担,4、高中教材不好操作,每门课都有选修教材,不但加深加宽了内容,而且很不现实,学习时间和师资都是问题;搞不好学选修课的时间全部用来应付高考!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课程与教材的编写者要必须着眼于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减少课程,编写综合教材。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基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这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具有凝聚力的核心。要少开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这个选修课并不是说每门课程都分选修和必修,而是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材体系和课程结构,不要求中小学与大学的系科接轨,打破旧有条条框框,从减轻负担增加学生多方面活动时间为出发点,编写浅显易懂的教材。不要让孩子从小背上应试的包袱,不要怕降低所谓质量,高深难不能与质量划等号。为了培养少数尖子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不划算的。要打破过去的学科体系,在课程教材的设置上利于解放思想,利于创新。如浙江等一些地方编写的文科、理科综合教材,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现在高考开始进行综合考试,经济建设需要有综合素养的人才,我们的教材为什么不能综合呢?(师范教育为什么不开设综合课程培养相关教师呢)减少课程,编写综合教材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把相关的科目,像理、化、生、自然地理,可以合称自然常识,或叫“人与自然”;像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心理等合称社会常识,或叫“人与社会”。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小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品质。
科目不宜太多太细太深。可设:语文、基础数学与信息技术、外语与外国经济文化常识、社会科学基础(含思想政治与品德、哲学、经济、心理、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常识)、自然科学基础(含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包括电工、家用电器等日常生活常识)、体育与健康、艺术、日常生活与劳动技能等八门必修课。可实行长短课时,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特长。
从当前学生实际和社会对人才需要出发,与一些大学一二年级淡化专业界线相适应,也是与高考接轨,我们完全可以从教材上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这两种教材就是援用目前浙江等地使用的综合教材,如将理化生及自然地理合为一门自然科学常识,政、史、人文地理、国情教育、国际教育、社会常识、伦理道德、心理学等合为一门社会科学常识;适当开设新型课程,如信息技术与国际化等一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课程及面向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课程,也很有必要。
其次,降低难度。在内容上降低难度,大胆淘汰陈旧的、高深无用的东西,引进最新的信息。从改革教材入手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内容太难太深,是学生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材的编写者总是站在本学科系统论的角度在思考问题,这也觉得是必学的,那也觉得是基础,结果不但舍不得删掉一些内容,反而还打着培养能力的旗号增加了一些难度,如新课程所编的选修课文学鉴赏就是有大学中文课程的味道。中小学教材高、深、难的状况始终难以改变,而且有些要求在所谓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旗帜下还有所加重。
有些教材编写者总是牢牢地坚守学科体系的阵地,只求知识的系统性,总是从培养少数高精尖人才出发,目标着眼于为大学作知识准备,着眼于少数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的学科尖子学生,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忽视受教育者的可接受性,忽视时代性,结果让大多数学生陪读受苦。试想,普通人学那么难的代数、几何、物理计算、化学计算有什么用?不如把精力放在那些最基本最常用的东西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上,更有利整个民族的素质的提高。所以,我认为不要怕降低难度,而影响所谓的质量。一定要从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忍痛割爱,删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第三,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小学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千成不要引导学生从一上学就开始为应试而拼搏。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应侧重人文科学,从世界观、人生观、文明礼貌、礼仪公关、民主法制、环境、国防、市场经济、家政、文学艺术素质等方面进行有计划地教育,并编成生动的教材(含书面、音像),因为这些素质是非常必要终身受用的。
第四,教材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目前虽然出现一纲多本的局面,但依然是老模式,还是走的老教材的老路,只不过是版本不同或分省市编写而已,教材改革的步子并不大。
根据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的先后速度、地域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国家在研究制订基本的课程标准,编写基本的教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因地制宜地组织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课程教材的制订和编写。
简单一些的方案是:教材分AB两类,A类难度大一些,B类难度小一些,或者就是基本常识;学文科的只学数学、理科B类教材,学理科的只学语文、文科B类教材,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也因此能减少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最大限度的减少所谓的差生。避免因为培养少数高尖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大力推广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由原来的12门减少为7门课(语、数、外、自然、社会、体、艺术),综合以后内容相应减少,这样负担也就减轻了。同时,可以编两个层次的教材:提高本、普及本。将来大学单独出题分层考试招生,那么考普通大学的可学提高本,考职业大学或进入社会就学普及本。
复杂一些的方案是:在国家的统一组织下,分类编写、分级使用,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比如可分为:沿海大城市A1版、沿海中小城市B1版、沿海农村C1版;内地大城市A2版、内地中小城市B2版、内地农村C2版;老少边穷地区大城市A3版、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城市B3版、老少边穷地区农村C3版。各种版本在基本要求线上上下浮动。具体编写的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性、科学性、人文性、针对性、实效性、综合性。如农村版增加现代农业科技,还要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城市版增加交通知识等。
内容的深浅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编排。国家提出一个最基本的课程标准(比现有课程标准要低),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内地还是沿海都要求达到,而这个标准必须明确量化而且为绝大部分孩子接受。然后,每个区域再分别制订一个基本标准,再根据不同类别地区来掌握深浅,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总之,要弹性化、标准化。
第五,正视毕业班教材的编写。高考已提前一个月,中考一般也在6月中旬。为了迎接中高考,留出更多的时间复习,一般学校都要至少提前一个学期结束新课。目前初、高中各六个学期的教科书实质上已被绝大多数学校作五个学期甚至更短的时间上完了。压缩教材授课时间无疑加重师生负担,肯定要加班加点才能提前完成新课。所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写者都应该面对这一现实,将课程与教材加以压缩。即:初高中编写五册新知识内容,最后一个学期可以实践为主,研究性学习为主,总结归纳为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规律,有序复习。最后一个学期结束新课内容,也有利于从课程体系上让学生分流,从而学习有关就业本领,还可减少社会复习资料的泛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出发,对教材进行彻底的改革(教学论文)》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