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3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作品赏析[阅读:110次]

高考现代文阅读3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作品赏析,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的文章。
正文:


   如何变换问题实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含意。
——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例2:(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的含意。
——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参考答案:
例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因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所以(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例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因为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所以(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含意”解答三个步骤:
1、判(判断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
2、变(若无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3、定(定表述,定重要词;先分层,重修饰)



(二)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辨别、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1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1)相关概念
○1信息:阅读材料所阐明的观点、知识,提供的消息、情报,以及印证观点的事实,包括一些文学资料、人名、地名、数据等。(就是文学作品传达给读者的内容和思想)
○2筛选: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所需信息,能准确理解文章说了什么,没有说什么(就是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存主,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
○3整合;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粗略概括、重新组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
(2)设题点
从命题的实际看,命题者易在这些地方设题:
○1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
例如:1999年高考第21题:“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文中的概括句(包括全文的、一段的、一层的概括句。)
例如:1998年高考第27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作者为什么吃惊?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3文中的过渡句
过渡句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常常也是中心句。
例如:1992年高考第29题: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根据第三段开头的过渡句概括出。
○4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借助标题,就可以尽快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例如:1996年高考第26题:“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而该文的标题就是“贝多芬之谜’,因此,分析时要着眼于全文。
○5文后的注释
高考阅读材料一般不加注释,如果加了注释,就要高度重视,这可能与试题有关。
例如:1991年高考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而文后有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3)解题规律
从难易程度上讲,信息有显信息与隐信息之分。显然,前者是较容易的,但命题者不会轻易地让考生从文中提取原话,而是让考生对几处原话再加工整合,用某种适合的语言形式把这些信息再组合起来
对隐信息的筛选,考生要确定搜索区间,然后再从相关的间接证据去推断,最后再用合适的语句、合适的语词嫁接组合起来。
(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思维步骤进行。
○1整体阅读全文。这是对现代文的整体把握,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作题时断章取义,以偏盖全。
这一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理清文章思路脉络,二是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阅读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标题和注释,善于通过文章的关键句子进行突破。
○2明确试题要求。对试题要求的解读是否准确高效,直接关系到筛选信息的准确性。
其中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信息筛选的标准是否明确,二是信息存在的区间是否明示,三是信息整合的要点是否清晰。
○3认真筛选信息。结合前两步的收获,在文章中精心筛选相关信息,要注意有的信息是局部的,有的信息是整体的;有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有的信息分散在各处;有的信息是隐蔽的,有的信息是明显的;有的信息是主要的,有的信息是次要的……要善于根据试题的需要确定取舍。
○4优化整合表达。整合信息要根据试题要求和信息特点进行,或者提取,或者连贯,或者概括,或者分解,加工成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结构。
(5)考查方向
○1事理内容
高考试题要求筛选的信息的内容十分丰富复杂,好象并无什么规律可循,一般来说,较多的还是一些事理内容。所谓的事理内容,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信息,即写入文章中的特定的景象、事件、理论、内容。这种情况下的筛选信息需要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为前提,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为手段。
例如:2009年北京卷题“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2感情主旨
前面已经提到,“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和其它考点特别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往往综合在一起。在这些题中,前者是解题的方法手段,后者成为解题的内容和目的。两者相比,后者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考查,而前者是通过筛选整合信息的方式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考查。
例如:2006年安徽卷题“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3形象特征
试题要求筛选整合的信息一般是作品中形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有的需要概括总结而不是简单的筛选整合,而绝大多数不需总结概括乃至鉴赏评价,只需筛选出相关信息即可,有时甚至连整合也不需要。其中既有事物形象,也有人物形象。
例如:2004年全国卷四题“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6)考查方式
○1指定搜索
试题直接说明要求筛选的信息内容。命题多就事物形象的特征设问,或者要求就概括的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解题内容一般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筛选。有的试题只需筛选出相关信息即可,有的试题则需要进一步整合,有的试题还会需要提炼概括。后两种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特点。
例如:2006年全国卷二题“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 
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2提示归纳
试题一般不直接说明要求筛选的信息内容,只做与之相关的概括性提示。命题形式灵活,多为“……是什么?”“……怎么样?”之类。解题内容一般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提炼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题型也包含了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高考现代文阅读3》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