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稿(高三必修)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诗词鉴赏[阅读:748次]

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稿(高三必修)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诗词鉴赏,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的文章。
正文:  4、扩大
 就是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这一手法往往在我们熟悉的作家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等身上奏效。如1995年11题C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即“惜别”之情,而这道词抒发的却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惜别”之情,而是借借花怜春来怜已,表达自己对春的眷恋和惋惜之感。出题者这里用李词的整体风格来代替这首词的特色,显然有很大的迷惑性。如不认真分析原词,便无法排除干扰。

古典诗词曲鉴赏示例
[例1]、(1995年全国卷)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解析]1、D。 考查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在对文句和作品内容艺术的的理解。
         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之说,与作品不符。本词用间接抒情手法,主
         要是借景  抒情。“对春光留恋和惜别”应为“对春的眷恋和惋惜”。)
[例2]、(1996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蟾    宫    曲
[元]阿鲁威(鲁东泉)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是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了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解析]:(1)侧重于对作品文句的理解,(2)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艺术的分析。(1)、      D、作者在作品中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三位英雄人物:曹
           操、孙权和诸葛亮。(2)、C、作品没有体现出“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
[例3](1997年全国)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  洞  庭
刘禹锡
湖水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  君  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湖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灵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解析]:(1)侧重于对字句的理解,(2)侧重于对作品艺术思想的分析。
         (1)B、“都贴切”表述有误。雍诗“烟波不动”句,描写了君山映在湖中的
          景象,确实也给人风平浪静、疑重的感觉,但它没有点明是在“月光”下;
          刘诗“潭面无风”句,因“无风”,给人一种风平浪静的感觉;因“如镜”,
          给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感觉,但这句却不曾提到山的倒影。
         (2)D、这两首诗都抓住了洞庭的特色,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
          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但这两首诗不同于《岳阳楼记》,并没有抒发
          个人的胸怀和政治抱负,因此说“宠辱偕忘”的分析是不当的。)
[例4]、(2004年全国高考卷IV)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作答时要从字面和诗歌的内涵两方入手。这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稿(高三必修)》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