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教学不能忽视人性

http://www.guanggao6.com 01-02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阅读:801次]

文学作品教学不能忽视人性为http://www.guanggao6.com整理发布,类型为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的文章。
正文:



        云南省双柏县一中    张有旺   (邮编:675100)

    文学的阶级性早有定论,但在教育观念急剧转变、提倡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谈谈文学作品教学中阶级性与人性的处理并不一定是老调重弹。《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说得好:“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用昨天的思想观念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活动,显而易见,学生是不可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①时代变化了,社会进步了,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鲁迅先生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②这阐明了文学在阶级社会里是必然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里,作为一定的阶级成员的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③。人的个性不可能离开阶级性而存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也必然受阶级性的制约和支配。
    但是,我们不能任意夸大文学作品的阶级性,也不能把阶级性和人性等同起来,或者以为文学作品只有阶级性。鲁迅先生说得好:“在我自己,是以为若据性格感情等,都‘受支配于经济’(也可以说根据于经济组织或依存于经济组织)之说,则这些就一定都带着阶级性。但是‘都带’,而非‘只有’。”④人性,即人的社会属性,它是人的本质、本性,它比人的阶级性有着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内涵。我们怎么能用阶级性来代替一切呢?再说,人类历史已有两三万年,而人类的阶级史不过几千年,并且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我们不能说没有阶级的社会中的人就没有人性。即使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也无法囊括人性的所有方面,人与人之间并非只有阶级关系,还有师生关系、父子关系、亲朋关系、夫妻关系等等。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来看待文学作品,但不能把阶级性作为标签一贴了事,也不能机械地在每部作品中都去寻找阶级意识,提升阶级性。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讲究“突出政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文学评论中用阶级性来代替了一切。谁讲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谁就被判为“右倾”;谁讲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谁就被指责有资产阶级低级情调。这样的时代过去了,用阶级性来代替一切的思维习惯却没有“雁过无痕”,还或多或少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的语文教师讲文学作品,并不比《牡丹亭》中迂腐的陈最良的“此鸟(关雎)性喜幽静,在河之洲”、“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讲解高明多少。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⑤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人们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观念,增强在社会生活中区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要使文学作品的这些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就不能不看作品对象和我们的学生实际只强调阶级性而忽视人性。
    作家不同,作品产生的时代不同,反映的社会生活对象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性和人性也就会有不同。
一般地说,阶级意识比较强烈的作家的作品、处在阶级矛盾尖锐冲突中的作家的作品,其阶级性往往比较明显。如《水浒传》、《母亲》、《子夜》等就是这样的作品。1927年4月,鲁迅先生在黄埔军官学校讲演时说:“革命时代的文学和平时的文学不同,革命来了,文学就变换色彩。” ⑥他道出了革命时代文学的阶级性会更加突出的规律。相反,阶级意识比较薄弱的作家的作品、 处在阶级矛盾缓和时期的作家作品、描写风土人情或日常生活的作品,其阶级性往往不明显。如《雨霖铃·寒蝉凄切》、《项链》、《边城》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对阶级性较强的作品,我们应注重阶级性。如《智取生辰纲》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杨志与军健等人、杨志与晁盖等人的两种矛盾冲突和各自性格特点的把握,充分认识封建阶级内部、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宝玉挨打》的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充分领会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从而认识那个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对阶级性不强的作品,我们可以侧重于对某类人的某种性格或某种情感的分析。如《项链》的主人公马蒂尔德,由于虚荣心,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有这种虚荣心的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小资产者中有,劳工中也想必会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广大男男女女中也同样会有,我们也就不能简单地说这篇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了。一说这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便把小说与我们的联系割裂开来,与我们的学生割裂开来。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向往美好的事物,健康而适合自己能力实际时,我们称之为“有上进心”、“有追求”;不健康不切合自己能力实际时,我们称之为“有虚荣心”、“好高骛远”。向往美好的生活,希望更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造成的。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发表后,不同阶层的人都坐卧不安,都觉得是在写自己。有研究人员说:“阿Q的影子不仅在统治阶级的人物中普遍存在,而且在被压迫阶级的人群中也可以找到;不仅过去的时代,而且今天也仍然存在阿Q一类人物;不仅中国有阿Q,外国也有阿Q。”⑦确实,虚荣心、阿Q性格、吝啬等等这些性格是人性中的弱点,它们可以不分种族不分阶级地存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不能以为它们与我们无关,否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岌岌乎殆哉”。
有的作品,阶级性比较明显,人性的表现也比较充分,教学中必须辩证地对待。《雷雨》中的周朴园,他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他为了与阔小姐结婚,把为他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他让警察打死三十个工人,用金钱收买矿上的工人代表;在家庭中专制横暴: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这个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的冷酷、虚伪、狠毒、残忍、奸诈和道貌岸然的阶级本性。但是,他还一直保留着以前侍萍喜欢的东西,保留着侍萍生第二个孩子生病总要关窗的习惯,保留着旧雨衣旧衬衣,这些都表明他的人性并没有泯灭殆尽。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作家本人的话来证明。当有人提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问题时,“万老(曹禺)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他说:‘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他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   周朴园不是诱奸她,而是对她产生了真正的爱情。’”⑧在周朴园这个杀人如麻、灵魂丑恶的资本家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人性善的一些余辉。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阶级本性和人性的结合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用辩证的眼光对待人物形象,这是分析文学作品不能缺少的方法,教学中更不能忽视。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文学作品教学不能忽视人性》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